Tuesday, March 23, 2010

《爱丽丝》影评:只有一半是仙境

蒂姆•伯顿(Tim Burton)导演的3D电影《爱丽丝漫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中,柴郡猫(Cheshire Cat)总是炫耀自己的隐身秘技;而这部影片也能让你在戴上3D偏光眼镜后有一种时空瞬移的独特观感。每一幕场景都给观众带来一些新鲜奇特的东西──如果 还不能称之为“仙境”的话──但每个新场景的出现又会让观众忘记上一幕给人留下的印象。从一方面来看,这是由于奇幻影像的纷至沓来以及真人和电脑合成动作 的完美结合,让人目不暇接;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表明伯顿及其创作团队和以往许多电影工作者一样,被小说原作者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出的难题搞得无所适从。这个难题并非爱丽丝在结尾突如其来的一句乌鸦与书桌的谜语(Why is a raven like a writing-desk?),而是把这部天马行空、美妙绝伦的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怎么就这么艰难。

Disney
《爱丽丝》剧照
迪斯尼公司(Disney)1951年出品的同名动画片至今仍 拥有忠实的影迷和坚定的恶评者,而这部影片试图再次展现爱丽丝掉进兔子洞和在镜子里的奇遇之旅。观众并不是冲着尽人皆知的情节来电影院的,伯顿执导以及迪 斯尼出品是两块享誉全球的金字招牌──这年头可比刘易斯•卡罗尔的名字响亮多了,其合力打造出的电影作品让人期待艺术价值和票房收入的双丰收。相比原着中 维多利亚时代的背景,影片设定更具中世纪色彩,略带一丝危险的气息,同时充满丰富多彩的场景和动作,不仅让观众在影院中为之赞叹,而且日后在迪斯尼主题公 园中更将成为引人入胜的娱乐体验。

澳大利亚演员米雅•瓦斯科斯卡(Mia Wasikowska)饰演女主角爱丽丝,尽显其甜美神韵。在影片中,爱丽丝已经芳龄19,重新回到童年“兔子洞”里的魔幻世界,因此知道这一切只不过是 南柯一梦。不过,在编剧琳达•伍尔沃顿(Linda Woolverton)的剧本设定中,爱丽丝要比实际年龄天真得多。不管是不是在做梦,爱丽丝还是被扯进红桃王后(Red Queen,海伦娜•邦汉•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饰演)和白王后(White Queen,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饰演)之间的权利斗争当中,而可怜的爱丽丝在幻境中最能依靠的向导是由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饰演的“疯帽匠”(Mad Hatter)。

你 可以想象得到──也正如德普的影迷所期望的那样──“疯帽匠”絮絮叨叨,骂骂咧咧,这一点虽然和电影《加勒比海盗》中杰克船长(Jack Sparrow)一角有类似之处,但“疯帽匠”说话口齿不清,笑的时候露出大豁牙,让人不由地想起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在影片《艺人》中扮演的日薄西山的歌舞艺人阿尔奇•赖斯(Archie Rice),或是扮演《科学怪人》的青年鲍里斯•卡洛夫(Boris Karloff)在演绎《卡萨布兰卡》中男主角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的那种风格。在影片里,介乎于人和生物之间的角色比比皆是,比如脖子粗粗、眉毛浓浓、头顶秃秃的叮当兄和叮当弟(Tweedledum and Tweedledee)等;而在轻喜剧氛围中,“疯帽匠”的有趣显得尤为突出。(我也很喜欢“蓝色毛毛虫”(Blue Caterpillar),艾伦•里克曼(Alan Rickman)的配音可谓惟妙惟肖。)不过,海伦娜•邦汉•卡特饰演的红桃王后可一点也不有趣,她雷厉风行,嘴唇弯得像丘比特的弓,有演员贝蒂•戴维斯 (Bette Davis)那样高高的额头,小身子上长了一个硕大的脑袋。每次她大喊“砍掉她的脑袋!”的时候,影院里就会响起一阵哄堂大笑;每当她进入画面,观众的注 意力就会集中到她的身上。

红桃王后的引人注目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演员的精彩演技,这也折射出影片整体所缺乏的一种素质。海伦娜•邦汉•卡 特把一个非主角演绎得熠熠生辉,显示出她寥寥几笔就能刻画出角色内涵的深厚功力。在伯顿导演的《理发师陶德》(Sweeney Todd)一片中,她扮演开肉派店的洛薇特夫人(Mrs. Lovett)。在评论其演技的文章中,我赞美她恰如其分的表演天赋,彷佛一位能歌善舞的女人,一颦一步都恰到好处;而她的这种特质在这部影片中再次得以 展现。比如,当红桃王后说,“我这里需要一头猪”,意思就是吩咐下人给她上脚凳,而她显然习惯于把脚搁在猪温暖的肚子上。海伦娜•邦汉•卡特把皇家颐指气 使但又故作轻描淡写的语气和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德普本来也应该大放异彩才对,这次却平淡无奇。和整部片子的感觉一样,他饰演的“疯帽匠”虽然古怪搞笑, 但无法给人一种新鲜感,让海伦娜•邦汉•卡特鹤立鸡群的表现显得有些突兀和不自然。

《爱丽丝漫游仙境》这部影片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其情节 的毫无意外。难道伯顿把精力都放在电影特效上,甘于让情节流于平庸?这个假设不无道理,这是重视电脑特效的影片的通病,彷佛需要一位陆军元帅而不是一个导 演来统领整个拍摄过程。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这部影片给人的感觉是华丽但又支离破碎,一开始还有些拖沓。电影缓缓展开的序幕告诉大家,爱丽 丝不但是个做着漫游仙境之梦的小姑娘,而且还是个即将被推进可怕婚姻牢笼中的准新娘。(如果说片头的那段颜色苍白的场景象征着家庭对她的冷酷和无情,这堪 称既不赏心悦目,也不吸引观众的败笔。)饰演白王后的安妮•海瑟薇在剧中的作用不大,只是个好看的花瓶而已;她有点心不在焉,彷佛一个在华丽客厅中无所事 事的贵妇,等待指甲上染好的颜色慢慢变干。一连串追逐和别出心裁的打斗场面把影片推向一个似乎有意缩短的高潮部分,更像《龙与地下城》(Dungeons & Dragons)里的场景,而不是卡罗尔小说中的世界。影片的3D效果很好看,但并不能弥补其主题和情节的苍白。

从骨子里 看,这部电影的主题可谓老生常谈,无非是一个青春期成长的故事。爱丽丝从自己的幻想中获得安宁,变得更加坚强。在情节方面,虽然显得毫无情节可言,但也不 能全怪电影制片者,因为他们没有解开刘易斯•卡罗尔书中的谜题,没有破解小说所蕴含的密码,因为卡罗尔天马行空的巨着本身就缺乏清晰的脉络,即使电影的影 像表达力再怎么出色,只能有限度地把故事表达出来。卡罗尔两部著作中那些如流星划过天际的精华部分根本无法用画面表达出来,甚至连约翰•泰尼尔(John Tenniel)这样的原着的插画家也不例外。那是一种语言和逻辑之间交融的闪光,一种笑看人世的讽刺,一种大智若愚的升华。对那些曾经试图或将来计划把 这两部作品搬上银幕的人来说,可能的结局就是抱着小说,暗自哭泣。

Joe Morgenstern

Tuesday, March 16, 2010

“有土斯有财”

出自《冷眼分享集》

凡有海水处,就有华人的踪迹。

华人每到了一个地方,有了落地生根的打算,最先考虑的就是买房地产。

华人对土地情有独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中国数千年来,以农为本,即使到现在,中国80%的人口还是住在农村。务农,是他们谋生的基本方式。

最想落叶归根

务农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土地。有了土地,温饱就不成问题。故农民视土地为命根,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的上一代,离乡背井到异域谋生,缩衣节食,储蓄金钱,最大的期望就是落叶归根,回到老家去买田置地。

有了田地,家人的生活就有了保障。现在时移境迁,绝大多数海外华人已成为居留国的公民,但他们的血液里,仍遗留着祖辈对土地的情意结,购买房地产仍被视为人生的主要项目。

拥有自己的屋子,即使只是“蜗居”,仍是许多上班族梦寐以求的目标。

大部分的必需品,在满足了人们的享受欲望之后,价值日益贬损,汽车就是典型的例子。房地产是极少数在满足了人们“住”的需求之后,仍具保值功能的资产之一。

从投资的角度看,买屋子应列在买股票之前。

房地产投资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买屋子;另一条是买土地。

土地涨幅更快

根据地产投资者的经验,土地的涨幅比屋子更大,速度也比屋子更快。理由很简单,发展商买进大片土地,化整为零,分割为小段,建屋后把屋子连同土地卖给你,发展商已赚了一笔,进一步增值,速度当然较慢,涨幅自然也较小。

故要应付居住的需求,理应优先买屋,但要投资谋利则应该买地,因为空地增值更快,增幅也更大。

由于银行提供了相等于屋价70到90%的房屋贷款,由买屋者按月摊还,还期长达二、三十年,使更多上班族买得起屋子,真是功德无量。

买土地由于所涉款额更大,非一般工薪阶级所能负担,故对上班族来说,买屋容易买地难。

但这不等于上班族与土地投资绝缘。实际上,通过股票市场,上班族有许多投资房地产的机会,而且可以买到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房地产。

大部分上班族都有自卑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买地皮。实际上,如果他勤做功课,深入研究产业投资信托股(Reits)和产业股票的话,他不难发现,他可以廉价购买地皮,而且大部分上班族都买得起。

首先,他要对“资产证券化,证券大众化”有明确的认识。

分割成小单位

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以证券(一纸证书)代表资产,就好像以地契代表屋地,以车卡代表汽车一样;“证券大众化”是将那一纸证书,分割为很小的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小部分的资产。这样分割之后,数目变小了,就有更多人买得起,这就是“大众化”了。

“大众化”使更多低收入的市井小民,也有参与投资产业的机会。产业投资信托股就是根据这个概念成立的。产业投资信托股就是单位信托之一,只不过单位信托所买的是股票,而产业投资信托股所买的是房地产而已。

买产托股跟买屋没两样

买产业投资信托股票跟买屋子收租没有两样,却没有了收租的麻烦,而且股息也比屋子租金高。然而产业投资者却宁愿买屋子而不买 产业投资信托股,实在令人费解。

购买产业股其实就是购买土地,在股市低沉时,股价大跌。这时购买产业股就是廉价购买地皮。长期持有,股票的价值会跟着地价的上升而增值。

市价更合算

每一家上市产业公司的年报,都会详细列出所拥有的土地面积和在账目中的价值,你只要以其价值除以土地面积,就可以算出每方尺的成本,然后将这成本与 当地的土地市价比较,就可以看出该公司土地的价值是否被低估;你购买价值被低估的产业股,等于廉价购买地皮,实际上,比直接购买地皮更合算。

如果你研究产业股的话,你一定会发现,以市价估值产业公司的地皮,许多产业股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以目前的市价买产业股,其实比买地皮更合算,也更方便。

许多公司的地皮是一、二十年前买下的,其实已大幅度增值,目前根本无法以其账面价值买到。例如激成(KSeng,3476,主板工业产品股)在新山 附近拥有的9500英亩园丘都是在新山市30公里的范围内,具有发展潜能,在账目中,每亩只值数千令吉,市值已增至数十万令吉。由于没有重新估值,故激成 的每股净有形价值仅为4.98令吉,若重新估值,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可高达17.10令吉。

买地的态度

有些产业公司,由于历年的业绩表现平平,故不受投资者垂青。股价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其实有关公司拥有不少不错的地皮,而且是在多年前买下的,目前地价已大为增值,但在账目中仍保持买进时的价值。抱着买地皮的态度购买此类被忽略了的产业股,比抢购热门产业更合算。

例如以吉打为基地的产业股优宾(Eupe,6815,主板产业股)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为1令吉81仙,以1亿2800万股,每股1令吉的股票计算, 等于拥有 2亿3168万令吉的地产,以目前每股45仙的股价计算,买完全部股票只需5760万令吉,只等于其产业价值的四分之一。

从不发股息

以 45仙购买优宾的股票,等于以四分之一的价格购买该公司所拥有的地皮,更何况这些地皮,有不少是在十年前买进的,现在的价值最少已翻了一番。要在吉打买地皮,倒不如买该公司的股票,以买土地的态度长期持有,这样更加合算。

何以优宾不为投资者垂青?我想该公司自1997年上市以来,虽然年年赚钱,却从来不发股息,投资者长期没入息,感到失望是原因之一。

“有土斯有财”,中国人这句老话自有至理。若抱着买地皮的态度搜购价值被低估的产业股,长期持有,应可获厚利。

Friday, March 12, 2010

学巴菲特从垃圾处理业中“淘宝”

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被错误地称为“价值投资者”。其实他不是──至少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不是了。

在 我看来,价值投资者买进资产的原因是资产价值低于其一望便知的价值。一个基本的例子就是,一家公司在银行有一亿美元现金,无负债,而其市值为5,000万 美元(通常在市场低迷时会出现这种情况),那么这家公司的股票可能是很好的价值投资对象。只要不出现亏损,最终其价值至少会达到其一亿美元的现金水平。

Getty Images
价值投资者使用的另一个标准是市盈率。如果一只股票市盈率仅为五倍(比如说其收益为1,000万美元,市值5,000万美元),那它通常也是不错的买进对象。

此外还有更多内容,不过价值投资最基本的就是这些了。

巴菲特更多的是一位运用人口统计学的投资者。他长线投资的特性意味着他通常不会如价值投资者一样行事:在股票被低估的时候买进;当它达到应有的价值时卖出。他手中资金太多,因此着眼也更长远。

以下是一些例子:

从人口统计学角度来看:世界上的每个人最终都会喝调味碳酸饮料。

从投资角度:当其他投资者全都不看好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时,巴菲特却在买进。


统计学角度:全世界所有人最终都会用上信用卡。

投资角度: 买进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的股票。巴菲特在上世纪60年代初首次买进美国运通时,它正处于“色拉油丑闻”之中。投资者们对其股票避之犹恐不及。巴菲特站在他最喜欢 的餐馆的收银机后面,看到使用美国运通信用卡的人为数甚众,因而判定使用美国运通卡的风潮肯定不会消退。

统计学角度:世上所有人最终都会使用一次性剃须刀(至少是所有的男性)。

投资:吉列(Gillette)当时正在抵挡投机者的恶意收购。巴菲特以救星姿态出现,买进了一大批优先股,在几年后转换为普通股并继续持有,直至吉列被宝洁(Procter & Gamble)收购。


统计学角度:中国将继续大量消耗美国商品。

投资角度:买进铁路公司Burlington Northern的股票。中国需求的商品通过这家公司从美国中西部运到西海岸的港口装船。

那么,最新的人口统计学说明了什么呢?

美国的固体废物人均产生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而且这个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与1960年相比,美国人在人口增长不到一倍的情况下,年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长了两倍,达到四亿吨。美国的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增长。

巴 菲特可能走他的桥牌牌友、前软件工程师比尔•盖茨(Bill Gates)的老路。和其他从软件工程师转型为商业巨子的人士一样,盖茨也有自己的资金管理公司卡斯凯德投资公司(Cascade Investments),并通过它进行投资。卡斯凯德曾经是垃圾处理企业Allied Waste最大的股东,在Republic Service Group将其收购后,卡斯凯德又成了Republic Service Group最大的股东。此外,盖茨还拥有另一家垃圾处理公司Waste Management的股权。

盖茨还早就抢先于巴菲特吸纳了多家铁路公司的股权,特别是参股了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Canadian National Railway)。巴菲特曾经说过,希望自己在盖茨首次买进铁路类股时就开始投资这一领域。

最新的报告显示,盖茨持有Republic Service Group 5,700万股股票,巴菲特的持股量也从360万股上升到了830万股。

巴菲特还增持了数据与文件存储服务提供商Iron Mountain Inc.的股票。这家公司除了提供一般的信息管理服务外,还为客户进行安全的信息粉碎处理服务。盖茨还通过他的基金会持股Waste Management公司。

我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巴菲特要怎么做,还想看看惯于跟风巴菲特的基金将有何动作。

结 果我发现,通常追随巴菲特的对冲基金正在买进垃圾处理公司的股票。拥有40亿美元资产的投资公司Bridger Management也在买进垃圾处理公司Casella Waste和Waste Connections的股票,此外这家公司还持有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和Republic Service Group的股票。

继互联网泡沫之后,垃圾处理行业或许是从人口统计学上看来最有“钱途”的行业了。如果你想在这个领域大展拳脚,那么跟定巴菲特、盖茨或他们的追随者才是上上策。

James Altucher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另类资产管理公司Formula Capital的执行合伙人,还是投资策略问题作家。不同于道琼斯记者,他可能投资了上文所提及的股票。)

Tuesday, March 9, 2010

明星交易员的赚钱秘诀:不交易

周, 共同基金行业明星交易员、T. Rowe Price公司New Horizons基金的约翰•拉波特(John Laporte)退位。投资者如果在拉波特上任之时、即1987年股市崩盘之前三周在这只基金中买了10,000美元,现在就拥有78,000美元。如果 是投资于覆盖小企业的罗素2000成长型指数(Russell 2000 Growth Index),现在仅升值至52,000美元。

拉波特的致胜秘诀何在?在于基本不做交易。他曾劝告继任者埃伦博根(Henry Ellenbogen)也少做交易。对于大大小小的投资者来说,拉波特的建议都不失为一种经验。

他的股票一般是持有四年,而据晨星公司(Morningstar)的数据,一般的小企业型基金每九个月就将其股票换手一次。

New Horizons基金持有量最大的20只股票中,有三分之二的股票都至少持有了五年。拉波特的最大头寸是医疗产品经销商Henry Schein,持有时间超过了14年;第四大股票O'Reilly Automotive从1999年以来就一直持有。

在寻找明日高成长企业的过程中,拉波特注重的是有创造力的企业领袖,浓厚的企业文化和做生意的创新方式。他青睐于服务行业和未被少数大公司控制的市场。他还强调充实的现金流、高额资本回报和低负债率。

但在婴儿期发现成长型企业需要有耐心。拉波特说:“我通常是在数年过后才对业务战略和管理团队感到有把握。”

而 拉波特常常懊悔,要是当初没有过早卖出各种优胜股,他的基金不知又挣了多少钱。咖啡店链锁企业星巴克(Starbucks)1992年上市以前,T. Rowe Price公司就已经在其中持有一小部分风投股权。两年后,分析师说,咖啡价格将会上涨,星巴克的盈利将会下降,拉波特听信了这种说法,对星巴克股份进行 了获利了结。

从那时开始,星巴克的股价涨了不下10倍。他懊悔地说:“我们少赚了远不止两亿美元。当市场下滑或公司股价不稳时,要有钢铁般的意志才能坚持下来。”

New Horizons基金在零售企业沃尔玛(Wal-Mart)于1970年上市时购买了它的股票,然后在1983年售出(那时拉波特还没有执掌这只基金), 现在沃尔玛已经从一个小企业成长壮大。拉波特会定期查看New Horizons基金曾经购买的沃尔玛股份的价值。今天,这批股份大约值140亿美元,超过New Horizons基金总价值的两倍。

财务学教授法玛(Eugene Fama)和法兰奇(Kenneth French)曾经发现,八分之一的小型、成长型股票一般每年都会上涨,而这些小股在变大前夕,平均产生多达62%的巨额年度回报。

奇怪的是,每逢这些股票的回报有可能变得非常高的时刻,它们都会被多数小企业型基金强力抛售。拉波特曾有意延长优胜股的持有时间,以降低抛售带来的影响,但他或其他多数基金经理都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影响。为了保持“风格的纯粹性”,小股型基金常常只持有少数大公司股票。

散户投资者则没必要因作为优胜股的小公司将变大而将其抛售。

正 如价值投资家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指出的,“多数真正的便宜股并不大量存在”。这让一次就买几百股的小投资者获得了优势。但很多散户投资者想在人家的游戏中打败专业投资者 ──这是难以成功的,因为迅速换手是多数专业投资者都无法取胜的游戏。正如拉波特的职业生涯所证明,换手越少,获利越多。

Jason Zweig

(编者按:本文作者Jason Zweig是《华尔街日报》的个人理财专家,他在这里向不知如何打理投资的读者介绍一些理财小窍门)

Sunday, March 7, 2010

泡沫

在你的生涯中,通常会碰到不少大大小小的“疯”。从 90 年代初中国的股“疯”,更早之前的邮“疯”,到以下介绍的“疯”故事,你会发现“疯”也是人性的特质。如果你能抓到一个这样的“疯”,你的生活就能有“量 变到质变”的变化。要真正想在炒股中赚到大钱,就必须有能力认识这种“疯”,投入其中,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南海泡沫

   经济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疯案分别是:南海泡沫、荷兰郁金香和密西西比狂。任何讲经济史的书都有这三个故事的详细描述。 18 世纪初,英国人相信一个有极大增长机会的地方是和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贸易。 1711 年,南海公司在英国注册,它获得英国政府所给的专营和当时为西班牙殖民地的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贸易权。取得这一专营权的条件之一是该公司要负责部分的英国 国债。但当时的西班牙政府不允许这些殖民地和外国人交易,南海公司仅被允许做奴隶运送的交易,且每年只准运一船,利润还要和西班牙政府分成。这样,从一开 始,南海公司让其股票购买者想像的大笔黄金和白银会从南美洲源源而来的许诺主是骗局。但人们总期待西班牙总有一天会开放贸易。公司就这样不死不活地撑了几 年,股票也没有大的起伏。

  这样不死不活地撑着总不是办法。到 1719 年,南海公司的董事们重新找上英国政府,建议用南海公司的股票来偿还给英国国债的持有人,最终建议全英国的国债都用南海公司的股票偿还。英国政府一一接受,因为它乐见国债能用这样的方法偿还。

  要使这样的运作成功,就必须使南海公司的股票不断攀升。因为公司的利润有限,惟一的道路就是不断散布西班牙政府会开放贸易的谣言。其间民众听说西班牙政府已经同意南海公司在秘鲁开辟一块营运基地等等。黄金白银从此将从南美滚滚而来的美景占据每位股票持有人的想像。

  到 1720 年 9 月,南海公司的股票达到每股 1000 英镑,在半年间升了八倍。一夜横财的故事总是那么的吸引人。当时,社会风气发展到不拥有南海股票就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地步。在最高潮时,南海公司的股票总值是全欧洲(包括英国)现金流通量的五倍!

   随着股票的一天天增值,许多人放弃了工作投身股市。还有什么比又容易又快速来钱更使人着迷的呢?贪婪是没有止境的。股票上市来钱是如此容易,各种各样的 公司都试着将其股票向大众推销,其中有专营从西班牙进口翠鸟的,有专营人类头发买卖的。一位伦敦的印刷工人登记了一家“正进行有潜力生意”的公司,虽然没 人明白该公司到底做的什么生意,他还是在六小时之内卖出了 2000 英镑的股票。要知道 2000 英镑在当年是笔巨款。这位印刷工人就从此下落不明了。那些没能尽早买到南海股票的民众,生怕失去碰到下一个南海公司的机会,纷纷把大把大把的血汗钱投入到 这些莫名其妙的公司。

  回头想想,人们会嘲笑当年的民众真是疯了。当年也不是没有头 脑清醒的人,但他们太早了一步,他们指出这个泡沫会破碎,但市场用不断升高证明他们论断的错误。开始还有人听听他们的警钟,随后便嘲笑他们的短视。骗案层 出不穷是所有“疯”到了晚期的特征之一。陷入疯狂状态的民众是行骗的最好目标,他们失去了最起码的警惕。此时骗局不仅限于小人物,南海公司的董事们一方面 大量行贿英国政府官员,一方面眼红其他大小骗子把原可用来支撑南海股票的资金吸走,开始指出这些公司的骗局。但结果使民众也怀疑南海公司是否也是这样的骗 局?在一个月内,民众的感觉发生了 180 度的转变,他们开始怀疑西班牙政府是否真会给南海公司想要的交易权。在 9 月底,股票从月初的 1000 英镑跌到 129 英镑。许多投资者破产。那些接受南海公司股票做抵押,贷款给投资人炒股的银行一间间倒闭,英格兰银行也仅以身免。

  另外两宗疯案也十分有趣,我建议读者去找来看看。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荷兰郁金香狂的后期,有位客人在主人家看到一枚洋葱,便将其炒来吃了,后来发现这枚“洋葱”原来是一种稀有郁金香的球茎,市值两幢房子加一辆马车。

荷兰郁金香

作为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投机活动,荷兰的“郁金香泡沫”昭示了此后人类社会的一切投机活动,尤其是金融投机 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和环节:对财富的狂热追求、羊群效应、理性的完全丧失、泡沫的最终破灭和千百万人的倾家荡产。但是,人们往往只看到“郁金香泡沫”投机狂 热的破坏性,却忽视了荷兰人可贵的商业气质和商业文化。荷兰人也在这次人类早期的投机活动中发明了最早的投机技术,这些技术在以后的历史中被反复应用,投 机者们沉溺其中,乐此不疲。当荷兰人和其他欧洲人一起漂洋过海来到北美洲这片新大陆时,也将他们的商业精神带到了纽约——纽约最初的名字叫做新阿姆斯特 丹,这个名字再清楚不过地喻示,在新大陆的各个殖民地中,纽约最好地继承了荷兰人的商业精神,包括他们的投机文化。除了纽约自身的地理条件外,这种至今仍 渗透在纽约大街小巷每一个角落的商业精神或许是推动纽约成长为世界大都市和金融中心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早在17世纪初期,荷兰人就发明了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尽管资本主义制度的许多 基本概念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但是荷兰人,尤其是阿姆斯特丹的市民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真正创造者。他们将银行、股票交易所、信用、保险,以及 有限责任公司有机地统一成一个相互贯通的金融和商业体系。由此带来的爆炸式的财富增长,使荷兰这个小国迅速成为了欧洲的强国之一。

荷兰人发明了最早的操纵股市的技术,例如卖空(short-selling, 指卖出自己并不拥有的股票,希冀在股价下跌后购回以赚取差价),卖空袭击(bear raid,指内部人合谋卖空股票,直到其他股票拥有者恐慌并全部卖出自己的股票,导致股价下跌,内部人得以低价购回股票以平仓来获利),对敲 (syndicate,指一群合谋者在他们之间对倒股票来操纵股价),以及逼空股票(cor-ner,也称杀空或坐庄某一只股票,或囤积某一种商品,指个 人或集团秘密买断某种股票或商品的全部流通供应量,逼迫任何需要购买这种股票或商品的其他买家不得不在被操纵的价位上购买)。

同样也是在荷兰,曾经爆发了“郁金香狂热”,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 融泡沫。16世纪中期,郁金香从土耳其被引入西欧,不久,人们开始对这种植物产生了狂热。到17世纪初期,一些珍品卖到了不同寻常的高价,而富人们也竞相 在他们的花园中展示最新和最稀有的品种。到17世纪30年代初期,这一时尚导致了一场经典的投机狂热。人们购买郁金香已经不再是为了其内在的价值或作观赏 之用,而是期望其价格能无限上涨并因此获利(这种总是期望有人会愿意出价更高的想法,长期以来被称为投资的博傻理论)。

1635年,一种叫Childer的郁金香品种单株卖到了1615弗罗林 (florins,荷兰货币单位)。如果你想搞清楚这样一笔钱在17世纪早期荷兰的经济中是什么价值,你只需要知道4头公牛(与一辆拖车等值),只要花 480弗罗林,而1000磅(约454公斤)奶酪也只需120弗罗林。可是,郁金香的价格还是继续上涨,第二年,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当时的荷兰全境只 有两株)以4600弗罗林的价格售出,除此以外,购买者还需要额外支付一辆崭新的马车、两匹灰马和一套完整的马具。

但是,所有的金融泡沫正如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名称所喻示的一样脆弱,当人们意 识到这种投机并不创造财富,而只是转移财富时,总有人会清醒过来,这个时候,郁金香泡沫就该破灭了。在某个时刻,当某个无名小卒卖出郁金香——或者更有勇 气些,卖空郁金香时,其他人就会跟从,很快,卖出的狂热将与此前购买的狂热不相上下。于是,价格崩溃了,成千上万的人在这个万劫不复的大崩溃中倾家荡 产。([美]约翰·戈登 著;祁斌 译;夏丽华 摘编)


  佛罗里达的土地疯

   佛罗里达州位于美国的东南端靠近古巴的地方。读者拿份美国地图能很容易找到它的位置。佛罗里达的气候有些类似中国的海南岛,冬季温暖湿润。传统上,来自 纽约等酷寒地带的美国有钱人喜欢在冬季到佛罗里达的棕榈海滩等地避寒。一次世界大战后,这里已成为一般民众的冬天度假胜地。佛罗里达给人们一个轻松的环 境,提供了在酷寒中劳作的东北部居民一个短暂逃避的场所。而且佛罗里达的土地均价较美国其它地方低得多,它自然成为美国人买个冬天度假屋或买块土地日后定 居的理想场所。随着需求的增加,土地的价格开始慢慢升值。从 1923 年至 1926 年,佛罗里达的人口大增,土地的价格升幅更是惊人。如果说土地升值有其坚实的经济基础,那么“疯狂”就源自贪。有故事说几年前有人用 800 美元在迈阿密海滩买的一块地在 1924 年卖了 15 万美元。附近有块在 1896 年仅值 25 美元的土地在 1925 年卖了 12.5 万美元。这种一夜横财的故事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当时美国的经济蓬勃发展,土地的价格也低。很快,在迈阿密近海的 200 公里地段,各种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矗立。沼泽地的水抽干了,铺上新的道路。每个人都在谈论土地的供应如何有限,人口增加如何快速,这片阳光地带的土地如 何很快就将被抢购一空。有限土地的事实带给人们想像上的危机,今天不买,明天就买不到了!土地的价格节节暴涨,最后达到超出想像力的地步。

   1925 年,迈阿密市只有 75000 人口,其中有 25000 个地产经纪人,超出 2000 家的地产公司。按比例而言,无论老幼,每三位居民就有一位专做地产买卖。在 1926 年,有报道说一位地产炒手怎么在一个星期内将本金翻了两倍。赚钱的故事总是传得飞快。人们买土地不再是为用来居住、建厂房或其它实用的目的,买土地的惟一 目的就是怎样转手谋利。当时买土地的定金是 10% ,土地价格每升 10% ,炒手们的利润便是 100% 。开往迈阿密的火车轮船上,挤满了做发财梦的美国人。随着迈阿密海滩附近的地价飞涨,附近沼泽地的水被抽干,一块块地投入市场。面对着似乎无穷尽的土地供 应,发地产疯的民众开始清醒。

  但在疯狂的时刻,特别是某人如何一夜暴富的传言绘声绘色地广为流传的时候,人们很难保持清醒的头脑。炒股好手杰西利弗莫尔也参加了这一游戏,他也认为佛罗里达的土地会继续升。别忘了,他当年在金融界的地位就如同今天的索罗斯

  银行通常是保守的,其贷款主要是按借款人的还贷能力而定。但随着土地价格的不断升高,银行也抛弃了这一原则,他们批准贷款不再看借款人的财务能力而专注土地的价格。银行不是忘了行规,但你不做生意,其它银行抢着做。

   所有的疯狂都有梦醒时分。随着沼泽地一块又一块投入市场,新进的资金不够支撑土地价格的不断飚升,那些财力不够雄厚的炒手首先被贷款压垮投降,银行只好 收回土地到市场拍卖,这些土地又带给市场新的压力。转眼之间,银行对买地者要求远超 10% 的定金。人们不再讨论只升不跌的佛罗里达地产。当然,新的买主即刻消失,只余下一间又一间倒闭的银行。

  笔者也曾在 80 年代末加入售卖佛罗里达地产的行列。有一天接到一个电话,一位女士在 30 年前用 5000 美元买了块地,她想把土地脱手。我告诉她大约能卖 7500 美元。她说算上利息,她亏大了,不肯卖。差了半个世纪,佛罗里达的地产似乎没有变样。

  以下再讲个发生在近期的故事。

  80年代的科威特股疯

   80 年代的科威特股疯是现代金融史上的大笑话。 1976 年和 1977 年间,科威特的股票市场如同晚期癌症病人般萎靡不振。政府使用售卖石油的巨额收入来维持股市,以政府的名义大量收购股票。卖石油的钞票来得容易,政府希望 没有一个国民因为在股市亏钱而对政府心怀不满。真正的股疯开始于 1980 年。在民众看到政府如同保证股民炒股只赚不赔时,他们开始如苍蝇闻到臭肉一样涌进股市。由于官方的证券交易所只列有 90 只股票,投机活动大多集中在店头市 -- 或称非官方交易所,它坐落在往日拍卖骆驼的旧房子内。科威特的一个金融旧谷使得股疯成为不可避免。在科威特,股票投资者可以用远期兑现支票来购买股票。从 法律上说,支票拥有者可以随时要求付款,而不是依照支票上 5 亩蚁秩掌冢 ? 但这样做违反了阿拉伯人的“诚信”,几乎没有人是这么干的。但到 1980 年为止,科威特还未有破产的案例。自然,投机者看到股票价格每个月以 10% 、 20% ,甚至高达 50% 的速度上升,虽然银行账户上没有钱,他们还是开出无期兑现的支票购买股票,他们知道支票到期时能够把股票卖掉兑现,政府不会让他们亏钱的。这个凭空出现的 购买力如同把汽油浇到火中,股市冲天而起。投资股票的投资公司一家家地开张,还有专门投资这些投资股票的投资公司的投资公司。他们都列到店头市场交易,每 家投资公司的价格都升到远超其本身的资产价值。疯狂的最高潮是 1981 年初,有些股票每月升幅超过 100% 。科威特的股市总值从 50 亿美元膨胀到 1000 亿美元。场外交易的店头市场中的很多股票甚至不是在科威特登记注册的。

   它们的注册地有些在巴林,有些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些公司不受科威特法律管辖,一半的公司甚至没有年度报告。从法律上讲,只有科威特的国民才能够买科 威特的股票,附近巴勒斯坦、埃及、巴基斯坦等地的投机客就通过科威特的人头进入科威特股市。科威特是波斯湾各国的金融中心,股疯难免传染到附近区域。附近 有个叫沙介的地方,当地发了石油财的财主们决定发展房地产。不幸沙漠边上的房子无人问津,空空的大楼让他们愁死了。科威特的股市给了他们灵感。他们把其中 一家旅馆改建成医院,以“海湾医学中心”的响亮名字将这些房地产上市。这些新股立即得到 2600 倍的超额订购。整整一个星期,每天都有一两架飞机将订购单送到“海湾医学中心”的发股商 -- 沙介银行。由于订购单太多,沙价银行聘请了 40 位埃及的学校教师帮忙登记。“海湾医学中心”的股票在科威特的店头市场升了 800% 。对那些瞠目结舌的西方金融专家,科威特人会教导他们:“别用你们的眼光来看我们的股市,这里的情况和你们不一样,我们有自己的特色,政府不会让股市崩 盘。”有八位自称为“轻骑兵”的年轻人共开了 550 亿美元的空头远期兑现支票。其中一位叫佳欣木太华的邮局职员,才二十几岁,一个人就开了 140 亿美元支票。他的弟弟拉吉木太华从不登记开出多少支票,最后发现它的空头数目达 34 亿美元。气球终于在 1982 年胀到顶,刺穿气球的针头有三只:第一只是由于石油价格的下跌,科威特 1982 年的石油收入只有 1980 年的 1/4 。第二是新的财政部长表明政府不可能继续支持这病态的股价。终于, 1982 年 8 月 20 日,一位忐忑不安的佳欣木太华的支票持有人在支票兑现期之前要求付款。虽然这不合习俗,但完全合法。结果不难想像,佳欣根本就没有这个钱。气球即刻爆炸, 九天之间,千百位投机客在空头支票面前举手投降,股市崩溃。上述“海湾医学中心”的股价跌了 98% ,只剩发行价的 1/6 。 9 月,科威特财政部要求所有这类可疑支票全部清账,总数达 900 亿美元,远超科威特的全部外汇储备。

  中国的“疯”故事

   上面的故事都是外国的,中国有没有类似的疯故事呢?佛罗里达的地产疯有没有让大家想起中国几年前的地产疯?我 1998 年 2 月在福州时,看到路边尽是一幢幢空空的大楼,电视报道说中国的现房供应过剩要用十五年来吸引。我不知十五年是否太长?就算五年吧!如果这些地产开发商不是 用国家资本,有几位能撑上五年?可惜这些地产商据说大多是用国家资本,亏了算国家的。真让我难过!这可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七八年前,我在美国读到中国的邮 票疯。一张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检阅红卫兵的邮票被炒到 4000 元人民币。清朝的大龙邮票被炒到上百万我不奇怪,因为全世界仅存一枚。而毛主席和林副主席检阅红卫兵的邮票我自己都用过,那是文革期间最流行的邮票之一, 4000 元是当年普通职工一年以上的工资。如果不是期待比你更傻的傻瓜会用比 4000 元更高的价钱让你脱套,你会买这张邮票吗?为什么不去箱子底下找找旧信封,或许你会找到好几张这样的邮票。

Saturday, March 6, 2010

中国与欧美的金融大做战 - 房贷大改革

中国与欧美的金融大做战 - 房贷大改革

最近温总在人大常委会上的发表让人们感到非常振奋。中国果然有好总理。各大问题都积极在处理。

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大城市的房地产泡沫很高,但是又不能下降价格,因为这和政府收入有关系。但是,随着创造能力,这些问题是可以全部解决的。

首先,我先强调
“美国和欧美的低利率是为了刺激中国房地产泡沫。而美国隐藏的债务风暴,爆发时主要目标是中国。“

大家可以看到,强大如欧元,美国的对冲基金也可以将它玩弄在鼓掌之中。如果不是最近欧盟政府和美国政府施加压力,恐怕很多严重问题已经出现了。大家想一 想,中国经济没有美国的20%。现在美国欧盟都想金融攻击中国,中国可以招架吗?很明显中国是不可能招架的,但是由于目前还不是摧毁中国的时候,所以中国 看起来还很健康,就好像肝癌那样还没有发作,还在潜伏。这代表什么?中国政府绝对不能让市场太自由,也就是对于中国经济,要很多管制。一当政府认为经济和 政府是分开的(自由市场理论),那么中国就可以提早结束了。因为那么做就等于对欧美大资本家说,来吧,我们中国政府已经开放自由,政府不会管制,你们可以 自由强奸我们的人民。资本主意就是只要资本大就可以控制很多东西,也就能控制市场,让没有资金的人被控制。所以,中国政府必需要利用政府的力量来保护人 民,也就是经济管制。如何管制就看情况了,我只是想说明中国政府必需要了解政府的介入管制经济是肯定的,觉得不能让经济自由,因为那样就更加容易被攻击。

日本是一个自由经济的牺牲品,由于泡沫爆炸,日本人平白的为美国人免费的工作了20年。中国很有可能步后尘。

现今社会已经不用枪炮了,因为只要金融战就可以达到目的了。金融战一当胜利,失败者(奴隶)就必需为胜利的一方免费工作很多很多年,因为钱被胜利方赚完 了,失败者(奴隶)欠下大量债务,失败者(奴隶)剩下的日子就是帮忙胜利方工作,搞生产,来还债。所以,胜利方(主人)负责消费,失败者(奴隶)负责辛苦 的劳动,胜利者(主人)则负责享受。

金融战是如何打的?要金融攻击,就必需攻击三个地方,不然不能算胜利,也不能给敌人致命一击。那三个地方就是
房地产,股市,银行。是的,要金融战胜利,这三面就是主点。

如果房地产泡沫,房地产不行了,就会影响股市,再影响银行。银行不行了就会影响实体经济,失业率,负债和开销,最后影响国民生产和收入。经济就会被完全改变,如经济成长变成经济萧条。

如果股市泡沫,股市不行,影响是短期的,还不能致命,除非银行体系有太多钱在股市,不然影响是不会深远的。但是如果银行体系有太多钱在股市,那么股市的不行,就会间接影响房地产,后影响实体经济。但是后果依然不会比房地产泡沫严重。

如果银行泡沫,这不太可能,因为随着历史的变化,银行的管制很强,不太可能有泡沫。而且,银行泡沫之前,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一定会出现。

好了,废话太多,先让我们看看房地产泡沫如何崩溃一个国家经济。最近的列子就有爱尔兰。是的,Ireland。在这之前,爱尔兰经济一支独秀,称为经济奇 迹,也就是Celtic Tiger 经济。国民收入大增,房地产股市大增,经济蒸蒸日上。谁人会想到今天爱尔兰负债累累,银行业全面崩溃,人民失业率高涨,经济大滑落。爱尔兰不是超强经济体 吗,为何一夜之间360度改变了?你不可能今天很有钱,明天突然就变穷了吧。到底是什么问题呢?而这些又如何发生呢?中国是否正在步其后尘呢?

原来,爱尔兰只不过是肝癌发作,以前看起来很健康的身体突然崩溃了。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看起来很健康的中国,明天肝癌发作,也一样会是如此的。当然,现在身体健康,大家开始就乐观的什么超越美国,中国是如何的强大等等。事实上中国连美国债务也不能影响,还是被逼买美债。

今天,大家要讨论的不是谁人强大,而是如何防止中国房地产泡沫。相信现在大家已经了解房地产泡沫如何可以崩溃一个国家。先让我们大家来看看爱尔兰是如何倒下去的。

自从爱尔兰经济和人民收入大增下,房地产价格也一路攀升,但是人民依然买得起,也供得起,股市也一样的起,人民的财富与日俱增,全部人都很开心,也很乐观。房地产是最优秀的行业,每年都有很多计划发展,而且每年都卖到完,怎样高价都卖到完,太好赚了。

爱尔兰银行开始大量借贷房地产,人民也大量借贷来买房地产。好了,年复一年,去年新建100万房,今年120万,后年140万。2007年来到了更高建设率。

事实上,但事情发展到2007年的时候,就算政府如何管制,做些什么计划,政策,也已经不能拯救这场灾难了,因为已经是不可能被拯救了,接下来只有房地产爆炸的时候。如果管制在2004年开始,那么这场爱尔兰风暴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中国目前还有的救,不是2007年的爱尔兰,而是2003年的爱尔兰,所以我才写这篇文章


如往常一邦,爱尔兰房地产商在2007年开始了新计划,借钱,买地,要发展。好景不长,07年危房地产价格开始下降。过后美国爆发债务问题,全球资金撤出 流回美国。爱尔兰大部分出口在美国,美国不行,爱尔兰也不行。全球资金也撤出爱尔兰,爱尔兰银行资金短缺,不能再融资房屋贷款和其他债务。08年建好的房 地产无人问津,到处房地产大平卖,建筑工人先失业。爱尔兰银行坏账大增,资金存款流出,资本压力大增,减少贷款。最后,房地产由于失业率,银行资金问题, 经济问题,所以房地产价格更大幅度下跌。全部爱尔兰最第一流的银行都必需国有化或非常接近。爱尔兰突然从天堂跌进了地狱。全部房地产商差不多全部破产了。 爱尔兰房地产崩溃了,价格从高峰跌50%以上。

今天,爱尔兰优秀的政府忍痛的大刀阔斧改革,爱尔兰勉强的稍微不再流血,开始止血,现在开始又要努力工作还债了。

现在大家开始了解,美国和欧美的低利率是为了刺激中国房地产泡沫。而美国隐藏的债务风暴,爆发时主要目标是什么人。是的,你猜的没有错,目标就是中国。中国能不能避过这场危机,现在就是改革点,错过了就神仙难救。


然而,爱尔兰的灾难不是欧美计划的,而是自由经济的牺牲品,也就是偶然发生的。但是,今天中国的泡沫却是计划的。因为中国不是爱尔兰,中国的强大,科技的 潜力,人民的勤奋,号称东方犹太人。要攻击中国除非有超人的能力或等待中国被愚蠢的政府领导才能。今天,中国不但有优秀的政府,蒸蒸日上的科技,更高教育 程度的人民。所以,要攻击就更难了。但是,难不代表不可能,由经济体比中国强大10倍(欧盟+美国)合力计划,中国正在步上计划,完美的跟着计划进行,还 完全在圈套里面。时机成熟时就是欧美收割的时候,中国再度陷入困境,中国人民再度战败,必须再为欧美工作20年,继续负责生产,欧美人负责享受。

大家都知道,温总是最优秀的,如果温总在位时还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一当另外一个不是那么优秀的走上台,中国也就是差不多该结束了。

那么,现在中国房地产泡沫还有的救吗,有的,因为中国人民是习惯了风暴,所以本性保守勤奋,所以就算到了今天那么严重的地步依然还可以得救。但是,前提是政府必须了解,政府的管制是绝对必需的,绝对不能自由。

既然大家了解政府的管制是绝对必需的,那么政府就必需这么做,次序非常重要,这里先讲重点,后面才讲如何实行:

1。绝对不能减少银行股权,要有完全可以控制金融界的能力。
2。要明示市场中国政府有心要自我刺爆房地产泡沫。
3。银行要更大力紧缩贷款,却又需放宽贷款(很难理解,等下再分析如何)
4。政府要财政盈余,因为未来日子政府可能必需一次过财政赤字50%或以上。不要为今天财政盈余高兴,未来肯定用得着
5。设立银行后备资金,用来注资银行,一但房地产泡沫爆炸后果比预期中严重时可以用
6。立刻上调金融政策,为后来房地产泡沫爆炸时,可以放宽来帮助房地产更醒。

好了,那么现在让我们更加了解是如何实行的。

现在,政府的目标不是让房地产降价,而是要控制房地产价格每年起大约2%左右,多也不行。首先,政府要在市场放风声,说政府要自我刺爆房地产泡沫,没有设下日期或任何资料。这是要让人民醒觉,也是提醒炒家不要和政府对抗。然后就要市场的反应如何才决定下一步行动。

如果下降最好,一切如常,不用做任何东西。如果房地产价格还是上,那就开始要工作了。

首先,全部人民,不论男女,一人只能有一房,绝对不能有二房。拥有而房或以上者给以3年时间卖完。如果3年后卖不出,全部充公。要买新房子,旧房子必需在 新屋建好半年后卖出,不然罚款新屋购买价格的10%。钱太多没有地方用?投资生意,请人工作,创造经济,房地产不能你们的地方。钱绝对不能进入房地产,可 以消费,可以投资可以请人,就是不能进入房地产。

然后,设立新的金融贷款。比如说现在房屋贷款是5%。那么,25以下的人不能购买房地产,如果要购买,贷款利率是7%。25岁以下都有钱买屋,有钱人,应该收高息。(目的是要让25岁以上的人先买得到房子)。

鼓励25岁以上的人购买屋子。如果25岁以上的人第一次购买屋子,贷款利率3%,头期可以给少一些。
如果是两公婆一起买屋(屋子两个人名),贷款利率更低,2%,头期钱更少。

外国人和中国人民一样,一人只能买一房,但是如果要跟中国银行贷款,则头期就必须最少给30%。(防止未来外国人大量违约)

任何公司如果要购买房地产,头期都必需最少50%,利率普通不高不低。公司要购买则没有限量,唯一问题是要给最少50%头期。任何公司如果购买房地产,政府都必需有一队人马在监督。

这些部分还需要细节上的调整,不过大概是那样了。这些目标是为了更大幅度阻止组织炒家控制房价。另一方面,不能让房地产跌价又要中层社会买得起,所以,必 需对真正需要房子的老百姓提供优惠放贷利率(不然现在的价格根本没有人买得起)。最重要的目标是房地产必需不能跌,又不能起太快,每年2%起是最好的目 标。所以,政策上要跟着目标(2%成长)进行,来调控。政策实施上必需市场跟着市场来变动,不能太过固执,要知道,政策可以时常变,只要能做到目标就是最 好的政策。(每年2%起是最好的目标)

房地产商也是要被控制的一方,但是我们不是要打压房地产商的盈利,而是要房地产商配合政府的政策。所以房地产商的管制也是必需的。比如,标到了政府地,必 须要在三年内建好,拖一年不建罚款20%地价。这只是其中一个方法,当然还有更好的方法。主要目标是管制房地产商来配合政府2%的目标,不配合政府的都必 需要制裁。

政府才是最大的主人,不是房地产商。房地产商既然敢绑架政府,真是太岁头上动土。

全文完,思考太多太累。本文章并不完美,但是提供了一个大概的方向。如果有兴趣,大家才在来细心研究和改善细节。

最后,结尾是:中国政府必需大力管制,实施政府权力来控制,房地产来到目前时候已经不能再大幅度上升,也不能下降,所以,最好的情况是每年2%成长。所以 要实施调控,调控范围和权力要大。主要对手是非常有钱的资本家,主要帮助的对象是老百姓。让每个老百姓都有权利分享国家经济成长,让每个老百姓都有一间会 慢慢起价的房子。

希望中国朋友可以转载这文章去中国论坛,我希望每个中国人可以看到这篇文章,我最希望温总可以看到这文章。

Tuesday, March 2, 2010

劉兆祥

劉兆祥: 若大市失20700,周一突破屬走勢陷阱
2010/3月 2日 星期二 19:02 更新
信誠證券投資部經理劉兆祥表示,今天匯控<00005.hk>跌$6.10,單是這隻股份已經拖累指數跌218點,再加上恆 生<00011.hk>回落$5.90,如果過往發生這種事,恆指一定大幅回落3至5%,但最終結果是恆指跌150點,而H股更逆市升約 1%,可說是同是銀行股,內銀股逆市升1至2%,有些卻下跌5至6%,究竟出現這種走勢的原因是甚麼呢?

是大戶看好內銀股的前景嗎?如果真是看好他們前景,也應在周五才買入,因周五恆指更改成份股組合,指數基金須要大手沽出這些內銀股,到時便可以買平貨,但 他們選擇今天力掃,唯一解釋是不希望大市回落,跌穿辛苦經營的20700點頸線位,如果大市再次回落至20700點之下,則周一的突破只是技術分析的走勢 陷阱,即假突破。

近日市場有一種不健康的說法,無論是分析員或網上評論,當看錯市時便認為是大戶的幫兇,但甚麼是看錯市呢?2007年初匯控告訴大家美國房產出事,但大市 卻反覆上升至年中,才因貝爾斯登出事而急挫,恆指跌至19400點,因港股直通車而急速升至三萬二,而隨後大市反覆回落,有升有降,直到2008年9月雷 曼爆破,恆指跌至萬六點之後又如何,大市很快便抽升至二萬點,但之後呢?

在一個月時間急挫萬點,而去年11月杜拜出事而急挫,之後又好像沒事發生,但到目前事件仍未解決,更何況歐洲及美國仍然處於債務危機之中,難道面對這樣多的事,大家可以盡情入市嗎?究竟目前叫人入市的分析,又是否合理呢?他們真的知道未來這些債務危機不會發生嗎?

叫人做好友有何難處呢?只會沒有良心,盲目唱好極之容易,又受市場歡迎,反正輸錢便是你們傻瓜,連這些評論都相信?股市有言,不明白便持現金,這是至理名 言,難度看不清仍然勇進嗎?以近日本地受大霧影響,能見度極低,大家開車時也應減慢車速,這才是負責任行為,市場已經太多不負責任的人,我們需要的是理性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