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巴菲特.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巴菲特. Show all posts

Tuesday, December 28, 2010

巴菲特的桥牌情缘

By Dan Winters
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美国的第二大巨富,他是这样向莎朗•奥斯伯格(Sharon Osberg)介绍自己的:

他把奥斯伯格请进自己的办公室,让她趴在地板上,两个人一起来玩“固定骰子”(fixed-dice)的游戏。

当 时,奥斯伯格在富国银行(Wells Fargo)任高管,也是世界桥牌冠军。她跟铁杆桥牌迷巴菲特在纽约一个桥牌比赛上短暂见面,随后身为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首席执行长的巴菲特邀请奥斯伯格去奥马哈市(Omaha)的公司总部做客。

奥斯伯格说,按照他的说法,这就是他跟人拉 近距离的方法──非递移骰子(一种数位游戏迷的派对玩具)。我穿着正装,趴在巴菲特办公室的地板上,跟他玩掷骰子,在这种情况下,我根本不可能赢,而他觉 得这样好玩极了。巴菲特开怀大笑之后,两人去吃牛排,然后在当地的俱乐部打桥牌。巴菲特回忆说,那场桥牌打得糟糕透顶。奥斯伯格说,打得太丢脸,但玩得很 开心。

这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从那以后,两人成了牌友和好朋友,平均每周要在一起打四次牌。这是一种相隔两地的、柏拉图式的关系,建立在 桥牌的基础上,但又比牌友更进一步。奥斯伯格住在三藩市附近的马林县(Marin County),每天通过电话跟巴菲特沟通好几次,一起打网上桥牌,一边闲聊一边切磋牌技。

巴菲特说,虽然我们不常见面,但她是个很棒的朋友。奥斯伯格也有同感,她说,巴菲特是我的挚友,他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成为全世界最幸运的人。

除了对桥牌的热情外,两人在其他方面也很投合──比如都喜欢讲冷笑话。两人的不同之处也颇有互补性。奥斯伯格是个IT专家,管理富国银行的网上银行团队,而巴菲特对任何带有芯片的东西都避之唯恐不及,这一点是人尽皆知。

奥斯伯格说,每个月他至少会给我打两三次电话,说“我电脑萤幕上出现了这个玩意儿,我该怎么办?”不过她承认,给一个对电脑极度排斥的亿万富翁当IT顾问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电脑只要一有问题,他就会出去再买一台新的。

2005 年,巴菲特和微软公司(Microsoft)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 ──盖茨也是两人的牌友──承诺捐款100万美元,用于在学校中推广桥牌运动。这个非盈利专案由奥斯伯格牵头,但一直未能有所进展,并在今年初宣告终止。 巴菲特承认,桥牌再也无法重现70年前的那种辉煌。他说,现在人们可玩的东西太多了。对巴菲特来说,有一点很幸运:他从来不愁找不着愿意跟他打桥牌的人。 他说,我可以跟很多人打桥牌,但谁也赶不上奥斯伯格这个搭档。

巴菲特谈奥斯伯格

巴菲特:我喜欢她,她很讨人喜欢,很有趣,非常聪明。她很早就为富国银行开发了网上银行业务,是该领域的先锋人物。我请她去奥马哈打桥牌,她同意了,但那天晚上打牌打得一塌糊涂,因为我们俩都想在牌桌上取悦对方,结果适得其反。

她是个极其出色的牌手,但也是个好搭档。桥牌和国际象棋不同,或者说和很多棋牌游戏都不一样,如果你的搭档不好,会极大影响两人的发挥,个人技巧再好也没有用。我从她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们打牌的时候,我会出很多臭牌,还不时会打出惊天动地的臭牌,但每次犯大错误的时候,得分通常都不错。别问我原因──让她跟你解释。不过,她会对我大为光火的唯一一种情况,就是我打错牌却得高分的时候。

桥牌我从来都打不够,都是对手先提出离席。昨晚我们才玩了一个半小时,但我想永远这么打下去。我们定期在比尔•盖茨家打牌,一般从下午两点开始,晚餐时间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打,晚上11点钟结束。

有一次在奥马哈开公司年会的时候,奥斯伯格跟我妹妹和妹夫来了。我们一起打牌,但让我又懊恼又惊讶的是,我妹妹和妹夫居然赢了我和奥斯伯格。当我妹妹去拿计分纸时,我抢过来把它撕碎,咽了下去。那是一场很激烈的比赛,达到了激烈竞争的最高层次。

奥斯伯格谈巴菲特

奥斯伯格:以前我跟巴菲特不熟,大致知道他这个人,知道他很有钱,是个投资家,来自美国中部的什么地方。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他对我说,你得来一趟奥马哈。而我的回答却是,那个地方在哪儿?我应该在见他之前多做一点准备功课的。

我们彼此都很喜欢对方。我一开始有点忐忑不安,但过了这个阶段后,发现他真的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而且我们的幽默感很相似──可谓一见面就很投缘。

那 时我还没有在网上玩桥牌,只是玩面对面的,正式比赛的那种,但我觉得网上桥牌是个方向。正因为如此,沃伦才买了一台电脑。我花了很长时间,可能有六个月, 说服沃伦他真的需要一台电脑,这样就可以随时想玩就玩。比尔•盖茨以前想送他一台电脑,主动提出让微软公司的人过来帮他搞定,但都没用。最后,沃伦终于听 了我的意见。

有一次,我在芝加哥或是克里夫兰或是其他什么地方的时候,沃伦正好开完会回家,他给我打电话说,我过来接你,我们去奥马哈,到那里的Furniture Mart买台电脑,然后你帮我装一下。我记得那是一台惠普(HP)电脑。

还 有一次,他差点让我失去世界冠军赛的比赛资格。以前我们从没一起参加过正式比赛,更不用说是世界冠军赛了。那次,我们在冠军赛的资格赛上打得一塌糊涂,但 上帝保佑,最后还是晋级了。结果这个时候,沃伦说,我不想打下去了,压力太大,跟他们说说,我生意上有急事,随便找个什么理由都行。于是我去找赛事官员, 说我搭档生意上有急事,想退出比赛──把那帮官员都气坏了。我们可能是史上第一对打进世界冠军赛,却又在双方都没有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决定退出的搭档了。2010年 12月 28日 10:16

(编者注:本文编辑自Peter Kafka对巴菲特和奥斯伯格的采访。)


Tuesday, June 8, 2010

巴菲特的36句话

巴菲特坚持个人原则,终生奉行不渝,以独特的思考方式与处世哲学,创下为人津津乐道的成就。从他的36句话,看他如何想、如何做、如何管理待人、如何赚取 财富,同时富足人生。

投资原则
1.一家企业 财务报表的附注栏如果无法让我看懂的话,我是不会投资的。因为这代表那一家企业存心不愿让投资人了解。
2.以合理价格买进好公司,比以好价钱买进 平庸公司好多了。
3.在其他人贪婪时我们害怕,在其他人害怕时我们贪婪。
4.投资时,我们把自己当作企业分析师,而不是市场分析师或总体 经济分析师,更不是证券分析师。
5.我们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努力收购具备良好的经济基本面、由诚实能干的人才所管理的公司,然后用合理的价格 买。这就是我所做的。
6.如果你不了解一家企业,千万别买它。
7.我想要买的事业,要好到即使是个蠢蛋经营也能赚钱。
8.从别人 的错误中学习。别人已经经历的悲惨遭遇,你没有理由亲尝一次。
9.不要在晚上睡前想着某家公司的股价。我们该想的是价值与公司经营成果;股市是为 了服务你而设,不是来指导你。
10.我从来不想在股市赚钱,我买股票时总是假设股市明天就会关门,5年之后才会重新开始交易。
11.在你 的能力范围内投资,重点不在范围要多大,而是你如何界定范围。
12.如果管理阶层强调业绩的外表甚于业绩的实质,那就把钱包继续放在你的口袋里。
13. 没有办法可以算出内在价值,你必须了解你正考虑投资的公司。
14.只要避免犯大错,投资人并不需要做什么事。
15.投资是指找到少数一些 优秀的公司,然后紧抱着坐下来不动。
16.聪明的投资人连打盹都能赚钱。


管理观念
17.用人要看诚信、聪明和活力。但若没有诚信,这个人的聪明和 活力会毁了你。
18.我们不希望与让人不敢恭维的经理人共事,无论他们的公司多么吸引人。我们不可能与坏人达成好的交易。
19.判断美国 企业是否真的有意自我改革时,执行长的待遇仍是检验的准则。
20.诺亚并不是在已经下大雨的时候,才开始建造方舟。
21.真正优秀的企业 管理者不会在某天早晨起床时,才决定『今天我要削减成本。』就像他不会在某天起床后,才忽然决定要开始呼吸一样。
22.如果我不在的话,我们的业 务还是继续,所以我人到底在哪,根本不重要。
23.好的经理人实在难得,只因为年岁增长一岁就让他们走,这我实在负担不起。
24.我会挑 选每一个跟我一起工作的人,这确实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于我不喜欢或不欣赏的人,我就不会和他互动。
25.亏了钱的公司,我还会通情达理;但损及公 司名誉,我就会残酷无情。


人生哲学
26. 就某种程度而言,金钱有时候让你生活在比较有趣的环境中。但金钱无法改变的是,有多少人爱你,或你有多健康。
27.建立名誉要20年时间,破坏名 誉只要5分钟。如果你能想到这点,做起事来就会不一样。
28.跟比你优秀的人交往,你也会变得更好。跟另一种人交往,你就开始每下愈况。
29. 我们从来不往回看。去懊悔当时没有做什么事没意义、也无济于事的,因为未来还有那么多事要做。人只能往前看。
30.你要设法跨过『一呎高的门 槛』,而不是学习非凡的技能,想要一举跨过七呎高的门槛。
31.到头来,我总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他人的。
32.我希望有能力解释自 己为什么会犯错──这代表我只做自己完全了解的事情。
33.习惯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养成之后就很难改。
34.得来全不费工夫的事, 不做也罢。
35.我一次只选择一种行业,并且培养6种专业知识。我现在不会接受任何行业的传统看法,我会自己好好想一遍。
36.如果你在 小事上缺乏纪律,在大事上也会一样。

Friday, March 12, 2010

学巴菲特从垃圾处理业中“淘宝”

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被错误地称为“价值投资者”。其实他不是──至少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不是了。

在 我看来,价值投资者买进资产的原因是资产价值低于其一望便知的价值。一个基本的例子就是,一家公司在银行有一亿美元现金,无负债,而其市值为5,000万 美元(通常在市场低迷时会出现这种情况),那么这家公司的股票可能是很好的价值投资对象。只要不出现亏损,最终其价值至少会达到其一亿美元的现金水平。

Getty Images
价值投资者使用的另一个标准是市盈率。如果一只股票市盈率仅为五倍(比如说其收益为1,000万美元,市值5,000万美元),那它通常也是不错的买进对象。

此外还有更多内容,不过价值投资最基本的就是这些了。

巴菲特更多的是一位运用人口统计学的投资者。他长线投资的特性意味着他通常不会如价值投资者一样行事:在股票被低估的时候买进;当它达到应有的价值时卖出。他手中资金太多,因此着眼也更长远。

以下是一些例子:

从人口统计学角度来看:世界上的每个人最终都会喝调味碳酸饮料。

从投资角度:当其他投资者全都不看好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时,巴菲特却在买进。


统计学角度:全世界所有人最终都会用上信用卡。

投资角度: 买进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的股票。巴菲特在上世纪60年代初首次买进美国运通时,它正处于“色拉油丑闻”之中。投资者们对其股票避之犹恐不及。巴菲特站在他最喜欢 的餐馆的收银机后面,看到使用美国运通信用卡的人为数甚众,因而判定使用美国运通卡的风潮肯定不会消退。

统计学角度:世上所有人最终都会使用一次性剃须刀(至少是所有的男性)。

投资:吉列(Gillette)当时正在抵挡投机者的恶意收购。巴菲特以救星姿态出现,买进了一大批优先股,在几年后转换为普通股并继续持有,直至吉列被宝洁(Procter & Gamble)收购。


统计学角度:中国将继续大量消耗美国商品。

投资角度:买进铁路公司Burlington Northern的股票。中国需求的商品通过这家公司从美国中西部运到西海岸的港口装船。

那么,最新的人口统计学说明了什么呢?

美国的固体废物人均产生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而且这个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与1960年相比,美国人在人口增长不到一倍的情况下,年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长了两倍,达到四亿吨。美国的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增长。

巴 菲特可能走他的桥牌牌友、前软件工程师比尔•盖茨(Bill Gates)的老路。和其他从软件工程师转型为商业巨子的人士一样,盖茨也有自己的资金管理公司卡斯凯德投资公司(Cascade Investments),并通过它进行投资。卡斯凯德曾经是垃圾处理企业Allied Waste最大的股东,在Republic Service Group将其收购后,卡斯凯德又成了Republic Service Group最大的股东。此外,盖茨还拥有另一家垃圾处理公司Waste Management的股权。

盖茨还早就抢先于巴菲特吸纳了多家铁路公司的股权,特别是参股了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Canadian National Railway)。巴菲特曾经说过,希望自己在盖茨首次买进铁路类股时就开始投资这一领域。

最新的报告显示,盖茨持有Republic Service Group 5,700万股股票,巴菲特的持股量也从360万股上升到了830万股。

巴菲特还增持了数据与文件存储服务提供商Iron Mountain Inc.的股票。这家公司除了提供一般的信息管理服务外,还为客户进行安全的信息粉碎处理服务。盖茨还通过他的基金会持股Waste Management公司。

我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巴菲特要怎么做,还想看看惯于跟风巴菲特的基金将有何动作。

结 果我发现,通常追随巴菲特的对冲基金正在买进垃圾处理公司的股票。拥有40亿美元资产的投资公司Bridger Management也在买进垃圾处理公司Casella Waste和Waste Connections的股票,此外这家公司还持有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和Republic Service Group的股票。

继互联网泡沫之后,垃圾处理行业或许是从人口统计学上看来最有“钱途”的行业了。如果你想在这个领域大展拳脚,那么跟定巴菲特、盖茨或他们的追随者才是上上策。

James Altucher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另类资产管理公司Formula Capital的执行合伙人,还是投资策略问题作家。不同于道琼斯记者,他可能投资了上文所提及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