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8, 2010

高盛接受国会质询 坚称自己没有错


2010年 04月 28日
高盛公司交易员图尔(Fabrice Tourre)
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因其规避房贷市场崩盘的策略而受到了国会议员长达一整天的质询。此次听证会凸显了华盛顿与华尔街之间在对金融危机的看法上存在巨大差距。

高 盛公司在与监管者的司法对阵中显然避免了遭受更大的挫败。监管者指控高盛公司在一项大规模次贷交易中欺骗投资者。当日,在欧洲债务危机重创其它金融股时, 高盛公司的股票轻微上扬。

但此事可能在政治和公共关系方面会给高盛公司乃至于整个华尔街造成更为广泛的伤害。立法者一再批评高盛公司及其 高管在2007年市场下滑期间暗中设局欺骗客户。高盛公司首席执行长贝兰克梵(Lloyd C. Blankfein)对公司的交易手段进行了有时有些迟疑的辩护,这激怒了委员会成员。

Getty Images
高盛CEO贝兰克梵在作证前听取身旁律师的建议
参议员称这 些手段包括推出价格会下跌的证券、做空这些证券或帮助客户做空这些证券。

亚利桑那州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John McCain)说,我不知道高盛是否做了违法的事,但通过阅读这些电子邮件,毫无疑问他们的行为缺乏职业道德,美国民众和法庭将做出裁决。

参 议院常务调查委员会(Senate Permanent Committee on Investigations)的听证会一直持续到傍晚。在这场严酷的听证会上,高盛公司的证人基本上坚守住了自己的阵地。这个国会山出了名的对公司最严 厉的小组着轮番质询图尔(Fabrice Tourre)等证人。这名31岁的高盛公司交易员在证券交易委员会对高盛公司提起的民事诉讼中遭到指控。

这 是图尔自遭到指控之后首次公开露面。图尔否认自己做出了不道德的行为,并支持高盛的论点,即最终损失了数千万美元的顾客知道他们投资的是什么样的证券。

此 次听证会是华尔街与国会之间最著名的冲突之一。国会正在考虑在2007至08年的危机之后通过立法手段修订美国的金融条例。
这彰显了华尔街的自我感觉与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匹配。高盛公司的证人说做市商有义务准确地描述所交易的产品,但无需透露自己的立场。做市商是指促成买 家和卖家交易同时自己也可持有证券并对其押注的公司。

贝兰克梵说,我不认为我们的客户在意或他们应当在意。至于一个证券是否是表现不好的 证券或正在走弱,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出售表现不好的证券或我们不看好其市场前景的证券。

该委员会主席、密歇根州民主党参议员莱文 (Carl Levin)反驳道,你们做空的正是你们自己出售的证券;你们做空了这些证券,难道认为客户会不在乎吗?

自1999年高盛上 市以来,它围绕着做市和利用自有资金建仓而建立起了业务。公司随之从较早时期的业务模式发生转型。在那之前,高盛主要是为那些寻求筹资或并购的企业提供咨 询。

议员们对高盛新的业务模式进行了考问。他们表示,高盛向不知情的客户施加次债风险,对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莱文 说,高盛的所作所为让我们对华尔街的整个作用产生了疑问,传统上华尔街一直被视为是增长的引擎,它是看好美国的成功而不是失败的。

高盛高 管否认曾误导客户。他们指出,客户一直都知道自己买进的是什么,就算他们并不一定总是知道包括高盛在内的其他投资者押的是哪一边。

这个问 题是SEC对高盛和图尔指控的核心。SEC称,高盛和图尔曾秘密帮助一只对冲基金设计了一只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便让证券更有可能发生价值下滑,而没有告 诉其他投资者自己做了些什么。

图尔时而难以对交易相关文件做出解释,包括他自己的一些电子邮件。他无法确切地说出,交易涉及的投资组合有 多少是由做空证券的对冲基金鲍尔森公司(Paulson & Co.)设计的。图尔曾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鲍尔森公司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说,这封邮件说的不够准确,他解释说所有参与交易的人在交易设计上都有份。

莱 文还引述了另外一封电子邮件。高盛的一名销售人员在邮件中把一种产品称为“垃圾”。 莱文说高盛是交易中唯一一个做空这些抵押贷款的。

傍 晚,莱文和高盛首席财务长维尼尔(David Viniar)进行了非常紧张激烈的言辞交锋。

莱文不断向维尼尔施压,要他解释高盛不看好 有毒抵押贷款资产、却向客户出售,这怎么能说是不互相矛盾的。维尼尔说,如果一个客户想以票面价值的20%买进有毒抵押贷款,决定权在客户手里,高盛只是 出售产品。

莱文说,高盛自己曾用不同的词来形容这些证券,比如“垃圾”、“一钱不值”或“臭狗屎”。

维尼尔说,我想在电 子邮件中说这样的话非常不合适。他的话引来了议员们的大笑。他很快改口说,任何人以任何形式说出这样的话都是非常不合适的。

John D. McKinnon / Susanne Craig

Sunday, April 25, 2010

2010年A股投资勿追高!

2010年1 月28日
沪深A股牛市第一期上升期由2008年11月4日开始(其时沪深300指数1606点),上升到2009年8月 4日的3803点结束。在走势上分析已完成1、2、3、4、5上升浪,随后进入A、B、C下调浪。至今,浪A在2009年9月1日2795点完成,浪B在 11月24日3698点已找到,但仍欠浪C。估计浪C在2010年一季度完成,从波浪理论来讲,浪C会低过浪A,因此浪C下调会低到2880点或之下。到 时,整个牛市第一期才完成,然后牛市第二期开始。
牛市第二期时间十分长,但升幅不及牛市一期大,因此叫慢牛期。牛市二期常由三至五组上升浪组成(过去亦曾见过牛 市第二期共7组上升浪),特色是一浪高于一浪,即牛市二期的第一个上升浪高点超过牛市一期的高点3803点才会出现A、B、C调整浪,第二个上升浪高点又 较第一个上升浪高点更高,第三个上升浪高点又较第二个浪顶高。牛市第二期一般需三年时间才完成,估计由2010年第二季开始至2012 年(或更长)都是中国股市牛市第二期,最后才进入牛市第三期。
牛市第三期表现同牛市第一期接近,即在短短几个月内股市可以大幅上升。估计未来牛市三期最高峰时应接近(或略 破)2007年10月份的高点5891点,到时整个大牛市才告完成。
上述走势,在许多不成熟的股票市场上经常出现。例如,1973年3月香港股市在恒生指数见1774点见顶后步入 熊市,回落到1974年12月10日的150点后熊市完成,随后开始的另一个牛市到1981年8月见1810点后才完成。2000年3月,德国股市出现 8136点高点后,在2003年3月回落到2188点完成熊市,之后,德国股市重新上涨,到2007年7月13日又冲上8151点,打破2000年的高 点,之后牛市才告结束。
犯罪心理学家认为,罪犯在逃走后,必然有一次旧地重游,然后才离开。香港股市表现如此,德国股市表现亦如此,相 信未来沪深A股指数亦如此。中国股市出现大V型大反弹的几率在80%以上,即下一个中国股市的高点,应在6000点左右。
2008年11月,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方案,令金融股、地产股和资源股大幅上升。政府宽松的货 币政策,令银行股最先受惠,然后资金流向固定资产投资,带动资源价格上升。有些国企获得资金后一时之间没有什么项目值得投资,必然将资金投放在地产身上。2009年 8月起,中央政策已改为适度从紧,令上述三大板块受到压抑,进入整固期,温家宝总理更公开声明要调控房价。展望2010年,在2009年表现失色的工业股 反而可抬头,相信投资者在上述金融等三大板块获利回吐资金转投制造业及公用股。选制造类股时,首选带有高新科技的制造类股,不是选玩具制衣这些低技术含量 类股,除非这家公司生产的是高品质的成衣例外。
至于更长远的看法,没有人可以知道。分析员不是预言家,没有未卜先知能力,只是追随趋势。追随趋势最多只能看到 未来三个月的大方向,超过三个月便看不到了。
2010年,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政府会略为收紧刺激政策,美国也没理由出台另一个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 助计划”(TARP)。无论从什么角度看,2010年股市升幅都不及2009年。第一,2009年底股市水平已高;第二,政府态度由“刺激”经济转为“找 平衡”经济,不想再大升,令通胀来临,严格来讲,2010年是政府退市的一年。
所以,如果说2009年的投资是进取型,2010年的投资应该是以稳健为主,不要在高位追货。
香港股市的尴尬之处,是夹于美国股市与中国股市之间,既没有办法摆脱美国股市的影响,但同时受到中国的影响越来 越大,既受惠于中国GDP高增长期亦受累于美国GDP低增长期,形成港股出现“牛熊”共舞,有些板块中期看升,有些板块中期看跌。这种局面有点像上世纪 70年代,英资洋行退出,华资地产兴起。
1997年之前,香港是“跟外国”,目前一步步过渡到“跟中国”,这个时期比较混乱,因此香港股市要看具体股 份。整体而言,香港股市未能摆脱与美国股市联动。自2007年10月,美国股市已进入熊市,尽管2009年出现大幅度反弹,但本人对2010年的美股并不看好,估计 升幅不超过10%,而且有很大机会出现回落,因为美元汇价自2009年12月起已止跌回升。
本人看好台湾金融股的理由是,2009年11月16日,大陆与台湾的金融监管机构签署了合作备忘录(MOU), 两地证券行、银行及保险公司在三个月后可在对方土地上开设分公司。台湾金融业由此可正式进军大陆市场,令这些企业的纯利进入较高增长期,因而看好。当然, 台湾金融业是否可以把握商机是关键。
目前金价处于牛市第二期,即每次金价创新高后都应该获利回吐,因为美国CPI升幅有限及美元汇价指数自2009 年12月起止跌回升。最近金价见1226美元后出现获利回吐,由于仍处牛市第二期跌幅有限,下望950美元-1050美元。接近1000美元时,可以考虑 再买入,但即使回升,幅度也很有限,也就到1300美元左右,在牛市第二期,黄金不太容易赚到钱。从另一角度看,美元购买力自1971年起进入长期贬值 期,当金价完成整固后,还是有条件再上升。
油价在2009年11月见每桶80美元后,恐怕又再进入回落市。2010年,预计油价处于每桶65美元至85美 元水平。未来油价及其他能源价格走势由中国政府的决策决定。在未有中国政府新政策出台前,估计只是上落市。

Saturday, April 24, 2010

赚钱四大要诀

一、赚钱容易,蚀本难。买入一只股票,它上升15%至20%后便可以不理,让利润往前跑;反之,买入一只股票后回落15%至20%便应止蚀,但大部分投资 者做唔到。因为止蚀较赚钱难许多倍。
二、赚钱不因本大,本大反而不易赚钱。
三、买卖次数少一点,每次利润多一点。赌场唔怕‘磨烂席’、只怕塘边鹤。看准机会一次过大大地赚它一笔,而非每天在经纪行内炒出炒入。
四、凭感情或直觉猜测买卖迟早出事。请建立一个投资系统。一如今天的卫星导航系统,连七四七飞机在雷电交加的晚上仍可安全降落。在股市内此系统叫追随趋 势。请停止猜顶或估底,趋势当它形成时加入,完成时退出。趋势才是你最好的朋友。不要盲目相信什么大行报告,记住Too good to be True!好的投资通常十分简单、直接、易明及有事实做支持,含糊、扭曲或令人困扰的项目,通常都暗藏杀机。

Monday, April 19, 2010

美证交会控高盛 “欺诈”

2010/4月16日,美国证交会(SEC)以“证券欺诈”的指控,对高盛以及相关的一位副总裁,发起民事起诉。理由是,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陷入衰退时 (2007年),高盛欺诈投资者,在一项与次贷有关金融产品的重要事实问题上向投资者提供虚假陈述或加以隐瞒。

   面对SEC的指控,高盛说,“作为撮合客户的做市商(Market Maker),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一边是衍生产品交易部门的大客户想做空一只CDO,一边是固定收益部门的客户们想购买CDO。两大客户的利益截然相反,互相冲突。但在华尔街投行的眼中, 只要带来生意,两个方向上的客户一样重要。所以,高盛高声抗辩自己“无辜”。而华尔街投行人士,则大多对高盛表示支持和辩护。

   星期五的跳水行情

   美国当地时间4月16日,星期五,上午10∶32,美国投资银行高盛集团的股价突然出现跳水行情。

   两个小时之内,高盛股价从181.71美元开始,大幅跳水至160美元附近,日跌幅高达12%。同时,单日成交量从三个月平均量的1366万股,一路狂升 到1.02亿股,放大10倍左右。短短几个小时,高盛蒙受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市值消失了近120亿美元。

   美股和欧股受拖累大幅下挫,道指下跌1.13%,创自2月初以来单日最大跌幅;纳指下跌1.37%;标准普尔500指数跌幅1.61%。欧洲主要国家的重 要股指中,德国DAX指数下跌1.8%,法国CAC40指数下跌1.9%,英国富时100指数跌1.4%。

   除股市以外,高盛涉嫌欺诈的消息还对大宗商品市场造成冲击,纽约主力原油(81.41,-1.83,-2.20%)期货合约当天大跌2.4%,创两个多月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而纽约主力黄金(1133.40,-3.50,-0.31%)期货合约也下挫2%,收于1137美元/盎司。

   高盛跳水的源头很快被找到。当天,美国证交会起诉高盛集团以及高盛集团的一位副总裁,指控的理由是:其在CDO交易中,有“证券欺诈”的嫌疑。

   有分析称,被SEC起诉对高盛的信誉造成严重打击,一旦高盛与证交会对簿公堂,将是自1980年代“垃圾债券大王”米尔肯内幕交易案以来,华尔街与监管部 门的最大冲突。

   “左手销售,右手做空”

   美国证交会的起诉材料显示,著名的鲍尔森基金(Paulson Co.)支付了一笔费用,让高盛为其定制一款衍生产品——通过这只定制产品,鲍尔森基金可以去“做空”结构性信用产品。

   随后,高盛发行了一只名为ABACUS2007-AC1(简称ABACUS)的CDO衍生产品。其营销材料上宣称,这只产品底下的基础房贷产品 (RMBS)是由ACA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ACA)从市场上的住宅房产品贷款中挑选出来的。ACA公司被认为是一家对RMBS市场的信用风险和产品具 有专长的公司。

   但是,高盛没有明确告知客户,鲍尔森基金正在做空同样的一只产品,有可能从这只产品的价格下降中获得利益。美国证交会指控说,鲍尔森基金主动“帮忙”,介 入了这些RMBS产品的挑选过程。

   同时,鲍尔森基金购买了针对这些产品的信用互换产品(CDS),赌这些产品会出事。 打个比方来说,就是高盛故意从市场上买了劣质的“面粉”(RMBS),做成“面包”(CDO)出售给客户。而“打赌”这些倒霉的客户吃了面包会上吐下泻的 鲍尔森基金,则通过购买这些客户的“健康险”产品,赚了很多钱。

   美国证交会起诉说,主要构建ABACUS这只CDO产品的高盛副总裁Fabrice Tourre,没有在任何市场材料中说明,鲍尔森基金在这只CDO产品上有“做空”的头寸。Fabrice Tourre也承认,他误导第三方的ACA公司相信,鲍尔森基金在这只CDO产品上投资了2亿美元,因此鲍尔森基金参与到这个产品的选择过程中,是与 ACA的主要利益相符合的。美国证监会指出,事实上这两者的利益是完全冲突的。

   证交会的材料指出,这一单交易完成于2007年4月26日。鲍尔森基金为这只CDO产品,向高盛支付了1500万美元。到2007年10月24日,这只 CDO产品中,83%的按揭贷款产品被下调评级。同时,17%的产品被列为“负面观察”产品。到2008年1月29日,99%的产品都被下调了评级。投资 这项CDO产品的机构投资者们,据信损失了10亿美元。

   美国证交会认为,在出售这只产品时,其实高盛心里清楚其前景如何。2007年2月11日,高盛信用结构产品部门的负责人给Tourre写了一封电邮,其中 说到:“CDO业务已经烂了,我们没有多少时间了。”

   “这项产品很新很复杂,但这种欺骗和(利益)冲突则很陈旧很简单。”美国证交会执行部门主任Robert Khuzami说,“高盛允许一个客户做空CDO产品,这些CDO是一个投资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盛又告诉投资者们,这些证券产品是由一家独立 以及公正的第三方机构来选择的。”

   美国证交会认为,这种“左手销售,右手做空”的行为,明显有“欺诈”之嫌。

   据报道,投资该CDO产品的倒霉的机构投资者中,最大的是荷兰银行,而不小心收购了荷兰银行的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则是最后的出血者。RBS付了 8.41亿美元给高盛,而高盛则将这笔款项最后转移支付了鲍尔森基金。据说,RBS正在考虑起诉高盛。

   对于作为“做市商”的高盛来说,在这单10亿美元的交易中,其实只赚了1500万美元。但是,在两年后的这个黑色星期五,一天之内,其市值损失就高达 120亿美元。真可谓得不偿失。

   华尔街投行:为高盛辩护

   高盛被SEC起诉的消息传出后,本报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到的诸多华尔街投行人士,都对高盛表示同情和支持,或者为其辩护。

   “这种事情人人在做,其它投行也都做了不少类似的业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盛美国某交易部门的董事总经理说。

   高盛中国前副董事长胡祖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高盛内部,衍生产品部门与结构性信用产品等部门之间,有严格的防火墙。也即,从理论上说,销售 CDO产品的部门“应该不知道”一家客户正想要做空某产品,而同一家公司的衍生产品部门正在给其制作相关方案。

   “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其实就是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要,‘攒’一个产品出来。”德意志银行衍生品部门的董事总经理Hubert Li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说,“投行只是撮合双方交易,自己本身并不在中间赚钱,或者承担任何的风险。”

   也就是说,高盛作为一个经纪商,给鲍尔森基金度身定制相关的衍生产品,是经纪商的本职工作。

   不过,也有人有不同意见。

   “说有严格的防火墙是不现实的。硬要说结构信用性产品部门的销售部一点都不知道有对冲基金客户要做空相关的产品,其实是不太可能的。”一位在华尔街投行固 定收益部门工作的女士指出。她的本职工作就是在固定收益部门里从事CDO产品交易。

   “这个市场很小。有时候市场数据虽然不会指出具体的买家卖家,但大家都可以猜出背后是谁。更重要的是,购买这些CDO产品的不是业余投资者,都是专业的机 构投资者。他们都有专业分析能力,也都知道评级公司的评级只能做参照。” 她说,“最重要的是,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是要为自己负责的。”

   “秋后算账”:或许不止一起

   高盛除了高声抗辩自己是“无辜的”,也应早就对“山雨欲来”之势有预感。

   据美国媒体报道,高盛早在9个月之前就已收到SEC相关人士将对其起诉的警告,但高盛没有在例行公告中向投资者公布该信息。

   目前,市场开始相信,SEC正在对金融危机中大型投行和金融机构扮演的角色进行调查。

   “本委员会将继续调查投行及其他机构在房地产市场开始显露疲软迹象时与房地产市场结构化复杂金融产品有关的运作方式。”SEC结构化新产品部门的主管肯尼 斯·伦奇在起诉书中的表态加剧了市场的担心。

   美国当地分析师认为,“欺诈门”事件对高盛乃至华尔街的影响很大。虽然结果很可能是高盛与SEC达成和解,并支付数亿美元了事,但是这样的事例或许会不止 一起。随着对金融危机“秋后算账”的继续进行,将来或将有更多银行面临类似起诉。这就意味着,美国监管层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将更加严格,而不再是“雷声大雨 点小”。自金融危机以来,虽然早有声音指责高盛对金融危机推波助澜,但这些指责没有过硬的依据,也从来没有导致调查或起诉。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周六的表态也与这一市场预期吻合。奥巴马在讲话中督促美国国会通过更为严格的金融业监管措施。

   “现在我们不采取行动,导致金融危机的系统就会带着相同的漏洞和弊端继续运行。”奥巴马说,“如果我们不试图改变招致危机的原因,我们注定将重蹈覆辙。”

Friday, April 9, 2010

从公积金减持股债谈起

经济眼:从公积金减持股债谈起●李志雄
2010/04/06 5:57:08 PM
●李志雄 副新闻编辑

我国股市每天超过一半的成交量,原来是“自己人”做的!

许多 熟悉本地股市的投资者都知道,我国股市的成交量,有许多是由国内资金,尤其是诸如国民投资机构、雇员公积金局、武装部队基金局等大型政府投资机构所主导, 外资只占一小部分,你我这类小市民组成的散户,更是不到三成。

然而,如果不是首相纳吉亲口揭露,恐怕许多人都不知道,单是雇员公积金局一 个投资机构,就占了大马股市泰半的成交量!

纳吉3月杪公布新经济模式时表示,国内股市及债券市场每日交易额多达50%与雇员公积金局有 关,对该局及市场都不健康。对不起,纠正一下,不仅是股市,包括本地债券市场,股债市加起来有一半的成交量,是坐拥3600亿令吉庞大资产的公积金局,一 个机构所做的!

诚如纳吉所言,这当然是很不健康的现象,而且不仅对市场很不好,对公积金局本身也很不利!

增加海外投资分 散风险

道理很简单,以整个大马股市或债市来说,如果一半的成交量是由单一机构所做,换句话说,这个机构可以轻易的操控股债市的起落,这对 市场是很不利的,因为万一这个机构基于某些原因而大肆抛售,股债市就会大跌。相反的,如果这个机构因为某些利好因素而大举扯购,市场就会大起!

更 重要的是,这显示其他投资机构,包括国内外的资金,对本地股债市的参与度都严重不够,才会造成“公积金局独大”的局面。

对这个单一机构, 也就是公积金局本身来说,这也是很不健康的。因为这显示公积金局的投资选择不多,来去主要集中在本地股市和债市,而该局的投资回酬,很大程度也要看国内股 债市的表现而定!

所以,当2009年大马股市全年高涨逾30%,令公积金局取得历来最高的净收入,公积金去年出手也较为大方,5.65% 的派息率,比2008年的4.5%,高出1.15%,也是撇开2007年的派息率不谈,2000来以来最高的一次。

2009年,公积金局 的总投资中,72.53%是投资在固定收入工具,27.05%投资在股市,其余则是产业投资,这也符合公积金局谨慎的投资方针。

截至 2009年12月31日,公积金局的投资组合总额增长8.55%或292亿5000万令吉,达到3712亿6000万令吉,2008年杪则是3420亿 1000万令吉。

所谓固定收入工具,就包括了债券市场,以及本地银行定期存款等享有利息,拥有固定收入的投资工具。

既然 本地股债市的交投过于依赖公积金局,公积金局的收入也过于依赖本地股债市,那么,我们有什么解决方法?

有!首相就在公布新经济模式时透 露,目前海外资产只有区区6%的公积金局,将在海外大幅增加多元化投资,把国内投资空间腾出来,让给新的参与者。

加码本地产业发展投资

根 据公积金局本身指出,短期内它希望把海外资产总额,提高到占其总资产的10%,而中期则是15%。

此外,在大举增加海外投资的同时,公积 金局也将增加在国内经济实体的投资,这包括保健、原产品、产业及其他长期发展计划,以减轻它在本地股债市的投资,和所扮演的分量太重和过度的角色。

公 积金局也将和政府联手,把双溪毛糯的3000英亩土地,打造成巴生谷崭新的发展中心。这意味着公积金局将加码它在本地产业发展的投资。

更 重要的是,公积金局几乎在本地所有上市公司都持有股权,更是许多上市官联公司的大股东,掌控马股泰半的成交量其实并不出奇。那么,在政府的谕令下,该局将 逐步释出官联公司持股,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将增加上市公司股票在市场的流通量,对刺激股债市交投都有利。

照顾会员加强风险管理

不 过有点要强调的是,虽然增加海外投资,将分散公积金局的投资风险,但也让该局暴露在海外市场更大的风险,包括政治和货币波动风险,该局必须有更强的投资决 策和管理能力,才能在寻求更高回酬的同时,不会让你我在内的1240万名会员的退休养老金曝露在更高的风险当中。

诚如公积金局主席在“检 讨2009,展望2010年”时所说的:“公积金局将继续聚焦在为广大会员保住资本的目标,并确保取得令人满意的实际回酬率。金融市场预料将持续动荡,这 可能会对公积金局的投资和未来收入带来影响。”

所以,公积金局加码实体经济,例如保健、产业和原产品的投资,除了分散过于依赖金融市场 的风险,更可多元化其收入来源,会员们退休老本增值的希望也比较踏实,也早该就这么做!

但愿公积金局在致力摆脱过于依赖本地市场的缺陷, 积极扩大海外投资的同时,也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不要一味为了追求目标,而乖离了为会员保住退休老本的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