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中生‧南大生
我是獨中生;在我畢業時,南大已經不存在了,所以,我沒機會去南大,而去了其它大學。
雖然和南大緣淺,不過,從初中到高中,校內都有南大畢業的老師。
印象最深的是3位老師,林老師、朱老師和潘老師。
噢!他們都是男老師,而且,都是教國語(馬來文)科。
老實說,小時對國語科沒有很大興趣。小學時,那位教馬來文的馬來姑娘,從來就是寒著一張臉,記憶中
,好像沒見過她笑的樣子。
對一個小學生來說,這門課,不可能會有趣。
況且,儘管我的國語科成績算是好的,人也乖巧,然而,不知何故,她不高興時,就要我站在椅子上,讓我的童年有一點點的陰影。
我選擇上獨中,可能和逃避國語科有點關係。
上了獨中,當然,還是得上國語。林老師、朱老師和潘老師,是南大畢業生。
這3位當年的年輕男士,選擇進入南大修讀馬來文系,總是有些不俗之處,比許多人多了一些理想的色彩。
至少,他們熱愛馬來文,認同國語的地位,願意用青春歲月專修;畢業之後,進入杏壇,把所學回饋在更年輕的一代的身上。
他們對馬來文的掌握和詮釋,讓我發覺馬來文也有奧妙之處,對馬來文化也開始產生興趣;而他們對教學的投入,以及和學生的互動,也產生一股化學作用。
當一個男老師會因為學生功課不佳會眼眶泛紅,當一個男老師願意和學生分享他的成長經驗和生活點滴,他們在小小的心田,已經默默栽下了種子。
或許,潛意識中,他們就是那位有模範作用的大哥哥。
固然,他們的生活平凡,他們也陸續離開教職,然而,他們無愧於南大;在華社艱辛克難開拓教育機會,努力提昇人文和知識水平的過程中,3位當年年輕的男士留下了足跡。
當然,南大生之中,還有更多的精英和人才;然而,這一個普通的經歷,在平凡中反映不凡,告訴大家說,南大有其高貴的精神,以及實際的社會貢獻。
幸運的是,李光耀沒有更早關閉南大;不幸的是,他太早關閉南大,扼殺了南大,使它沒有機會繼續茁壯,成為世界第一流的大學。
今日,全馬獨中爆滿,更多家長對獨中教育有信心,獨中教育的土壤愈見豐沃,其中就有很多南大生的心血和貢獻。
南大已經倒下,但是,獨中和華教在它的理想和軀體上,站了起來!
星洲日報/馬荷加尼‧作者:鄭丁賢‧2010.01.0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